3月2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翻译系列高级职称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全国翻译研究生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外语中文译写规范和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部际联席会议首席专家黄友义教授应中心主任周桂君教授邀请,来吉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英语语言史研究中心交流访问。期间,黄友义做客外国语学院东师外语致知讲坛,作了题为《新时代翻译的新挑战与新作为》的学术报告,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周桂君教授主持了学术报告会。外国语学院师生及长春部分其他高校的师生聆听了报告。
周桂君教授主持学术报告会
黄教授讲到,译者必须明确为谁译和译给谁两个问题。他指出,当今的中国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国家地位的变化决定了翻译方向的调整和中译外比重的加大, “一带一路”倡议给语言服务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译外对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意义重大,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增强国际传播能力非常必要。目前,中译外译员存在语言水平欠佳、文化知识不足、工作态度不够严谨等问题,专业翻译人才缺乏带来了严重后果。
黄友义教授在作报告
报告中,黄教授结合自己翻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经历,辅之以妙趣横生的翻译实例,旁征博引、循循善诱,为师生生动地讲解了实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他认为,翻译要从目的语读者的欣赏价值出发,要用词谨慎、字斟句酌,注重语言质量。他强调,作为一名合格的翻译,还要具有语言意识、政策意识和受众意识。黄友义教授阐述了当前高端翻译人才对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对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殷切希望。他希望老师和学生们在夯实双语能力的同时,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实践能力,掌握机器翻译技术,拓宽知识面,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黄教授讲得绘声绘色,老师和同学们受益颇多。他的深刻见解和幽默风格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黄友义教授就师生提出的计算机辅助翻译与人工翻译的关系等问题做了详尽解答,并鼓励大家翻译工作需要从国家的需求出发,为中国话语权的构建贡献我们大工师生的一份力量。师生们听完黄教授的报告深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