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应中心主任周桂君教授邀请,全国MTI教指委主任委员黄友义教授来吉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英语语言史研究中心交流访问。黄友义在访问期间对英语语言史研究中心的相关工作,外国语学院的学科建设,特别是翻译专业硕士(MTI)的发展进行了指导,并对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的现实状况及发展前景进行了阐释。他还与MTI导师及任课老师进行了深入座谈,对大家提出的各种问题和疑惑做出了详细解答。
座谈会现场
座谈中,黄教授表示,现在中译外的重要性在日益提高,中国的翻译市场已经开始从输入型向外译型转变,这与中国的国家经济形势变化和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有很大的关系。黄友义教授就他在近些年进行中译外时的体会和搜集到的一些中译外案例同广大师生进行了分享和交流。他表示,虽然现在中译外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但在实践上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首先,语言水平不足,也就是说译者本身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好中译外,这种情况经常导致在公示语、政府部门的对外宣传材料和旅游文本的翻译当中出现错译。其次,文化知识缺乏。黄教授表示做翻译的人语言过关之后,文化知识又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尤其是政治上或者意识形态上的。第三,工作态度敷衍。有的译者拿过材料就直接进行翻译,遇到不懂单词,就直接照搬词典上的义项,而不是事先对材料进行通览,找出疑难的地方,在字典或者网上仔细检索相关资料,这样翻译出来的材料就会存在很多问题,经不起推敲。第四,口译中的失误。在一些口译活动当中,译者会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或者讲话人的口音问题,误解了发言内容,从而导致错译。还有的情况是译者对中文的寒暄客套用语和一些俗语不够了解和熟悉,在翻译成外语的时候不假思索地采取直译的方法,从而使得译入语听众产生误解,闹出了很多笑话。黄教授还指出,翻译时还应该注意分门别类,区别处理。在处理党政文件(包括外交文件)的时候,要以忠实原文为主;对新闻报道的翻译,要以让人看得懂、听得明白为主;在进行书名、文章名、地名的翻译时,要力求新颖、吸引人等等。
黄友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翻译系列高级职称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全国翻译研究生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翻译》杂志主编、《公共外交季刊》编委会副主任、《大中华文库》副总编辑。曾任国际翻译家联盟副主席、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兼总编辑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任、中国翻译协会秘书长。长期参与党政文献对外翻译,曾为党政领导人担任口译。长期从事对外出版和国际传播,曾任中美大型合作出版项目“中国文化与文明”中方总协调人。参加过第1-5届中美互联网论坛并担任主持人。积极参与中国公共外交,出席国内外相关主题论坛。注重对外介绍中国的研究,熟悉国际合作出版。曾参加党政文件和领导人讲话的翻译和译文审定工作,包括《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文献,主持编写《汉英外事工作常用词汇》和《汉英翻译词典最新词汇》。
与MTI导师及任课老师座谈